数据显示,中国人一年能吃掉 7 亿头猪,而广东人一年能吃掉 8 亿只鸡,上海人一年能吃掉至少 3 亿只小龙虾。不过,中国人的餐桌越来越丰盛,也只是近几十年来才发生的事情。
9 月 22 日是农民丰收节,是亿万农民庆祝丰收、享受丰收的节日,这也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。随着粮食、肉类等物产的日益丰收,中国人的餐桌在十余年间发生了什么变化?
在北京,早餐可以是烧饼夹油条;在上海,大饼、油条、粢饭轮番上阵;在广州,还有面条和馄饨都存在的云吞面。
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,2022年河北、西藏和江西的人们摄入了更多的碳水,分别为 181.4、176.8、160.9 千克粮食。以河北为例,如果拿脱壳数据 162.2 千克和一碗 200 克面条的量来计算,相当于一个河北人每天吃 3 碗多的面。
重庆、四川和广东是全国最爱吃猪肉的前三个省份,这或许是因为当地的腊味肉制品非常盛行——重庆有烟熏腊肠,四川有川味腊肠,广东有广式腊肠。
当地的气候和水土,也影响着人们的饮食喜好。比如,新疆、西藏等地因为游牧民族的传统,牛羊肉的人均消耗量就更高,而沿海居民中浙江对海鲜和河鲜的摄入是全国最高的。
中国人的饮食喜好自古就有,但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——据联合国的数据显示,相比 2010 年,2022 年中国人的人均谷物供应量增加了 104 千卡,快相当于一碗饭。
一项研究发现,经济发展水平与食物供应具有密切的关联,GDP 较高的国家拥有很高的食物供应量,其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欧洲。中国的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谷物供应量的增加。
供应量不断增加,但中国人餐桌上谷物的占比其实在减小,2022 年占比约为 48%,与十年前相比下降了2.57%。与此同时,中国人的饮食结构越来越多元,对肉类、脂肪等食物的摄入量在变多。
不过相比之下,东方国家还是更爱吃谷物,而像美国、澳大利亚等畜牧业发达的国家更爱油脂类的摄入,这类国家高脂肪、高热量和高糖的食物往往占比较大。
中国人的餐桌越来越丰盛,得益于经济水平的发展,也缘于粮食、肉类和蔬菜等食物的大幅增产。
1949年,我国农业生产力较为低下,全国仅有 13 台联合收割机。当年的粮食总产量为 2264 亿斤。到 2023 年,该数字增长了 5.1 倍,粮食总产量达 13908 亿斤。
2023 年,黑龙江粮食总产量 1557.64 亿斤,连续 6 年稳定在 1500 亿斤以上,连续 14 年保持全国第一。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,2021 年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合计为全国贡献了 70.3%的粮食增产量。
河南也是中国的粮食生产大省。据《科技日报》9 月 14 日的报道,在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进行的实收测产中,中国农业科学院的谷子新品种“中谷 25”实测亩产达到 625.92 公斤,打破了我国华北地区夏谷区谷子亩产高产纪录。
除了粮食生产之外,截至 2022 年,我国肉类的产量在十年内增长了约 10.12%。分地区来看,四川是生产猪牛羊肉的第一大省。
根据联合国的统计,中国 2022 年人均肉类消费量为每年 70.57 千克,以此来算,四川全省的猪牛羊肉产量为 544 万吨,这大概可以供 100 万人吃 77 年。其中,四川的猪肉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。适宜的气候,盛产玉米、小麦之类作物等因素,为四川人养猪吃猪提供了良好基础,家常的回锅肉以及名菜东坡肘子等等都是当地人餐桌上的美味。
内蒙古生产的牛肉量和羊肉量都是全国第一,分别占了全国 10.1%的牛肉和 21%的羊肉。这是因为,内蒙古作为中国的草原之首,有 13 亿亩草原,适宜牛羊生长。
而像人口不到全国 2% 的新疆,产出了全国 12% 的羊肉。羊肉,在新疆人的心目中也是难以撼动的,无论是“硬菜”烤全羊,还是一般的烤羊肉串、葱爆羊肉、羊肉手抓饭,都是新疆人的家常便饭。
目前,无论是肉类、果蔬还是粮食,中国的产量都已经相当稳定并且呈现上升的趋势。
“梦见我的试验田,水稻长得高粱那么高,穗子比扫帚还长,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。我把它叫做禾下乘凉梦”,袁隆平曾在一场演讲中这样描述自己做过的梦。
如今,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已经高于国际公认的 400 公斤粮食安全线 公斤。各地的特色农产品也能被更多的人享用到,比如辽宁丹东草莓、广东增城荔枝、江苏阳澄湖大闸蟹、宁夏滩羊等。